“因噎废食”之“噎”,典源作“饐”。“饐”同“噎”。因为怕噎死,而不再吃东西。比喻曾经出过差错,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。语本《吕氏春秋・孟秋纪・荡兵》。
家无怒笞,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;国无刑罚,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;天下无诛伐,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。故[1]不可[2]于家,刑罚不可偃于国,诛伐不可偃于天下,有巧有拙而已矣。故古之圣王有义兵,而无有偃兵。夫有以[3]者,欲禁天下之食,[4];有以乘舟死者,欲禁天下之船,悖;有以用兵丧其国者,欲偃天下之兵,悖。夫兵不可偃也,譬之若水火[5],善用之则为福,不能用之则为祸。
[1]怒笞:因愤怒而体罚。笞,音chī,用鞭杖或竹板抽打。
[2]偃:音yǎn,停止。
[3]饐死:食物阻塞咽喉,无法呼吸而死。饐,音yē,同“噎”。
[4]悖:音bèi,荒谬无理。
[5]然:表示比拟的语助词。
《吕氏春秋》一书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,各记所闻论述而成,种种异说杂陈于书中,为杂家之祖。〈荡兵〉一篇主要论述用兵的重要,为辩驳墨家非攻之说而作。作者认为,父母若从不鞭打小孩,便无法禁止孩子的叛逆顽劣;国家若没有刑罚,便无法禁止人民的相互冲突;天子若不行诛伐,便无法禁止诸侯之间的的暴力相向。所以一些必要的惩罚不应该废除,只是在运用时必须有技巧。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,圣明君王应拥有可除暴安良的军队,而非不需要军队。假使有人在吃饭时噎死,就禁止天下人饮食;有人在乘船时溺死,就禁止天下人乘船;都是很荒谬的事!那么,有人因为曾有君王用兵丧失国家,就想尽废天下的军队,同样是荒谬的事。那军队是不能废止的,它就像水火一般,用得适当便是福,用得不适当便是祸。后来“因噎废食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因曾经出过差错,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。
语义比喻曾经出过差错,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。
类别用在“顾忌畏缩”的表述上。
①因害怕摔飞机而不敢出国,简直是因噎废食。
②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看牙医,不就是因噎废食吗?
③原来你是害怕有人会取笑,就因噎废食,不再练唱了。
④因为担心孩子会摔跤就不让他出门,不是太因噎废食吗?
⑤如果因这次意外,就放弃了整个太空计划,未免有点因噎废食。
⑥我们不能因为震坏了几根柱子就因噎废食,放弃了原有的设计构想。
⑦我们不可能因为网际网路可能产生负面影响,就因噎废食,不准大家使用。
形音噎,音|。食物塞住咽喉,不能呼吸。不可写作“壹”。
be put off easily by a slight risk
s'abstenir de manger de peur d'être étouffé
aus Angst,sich zu verschlucken,aufs Essen verzichten
откáзываться от еды,боясь подавиться(пасовáть)
yīn yē fèi shí
ABCD式组合,偏正式结构
因噎废食,常用汉语成语。ABCD式组合,偏正式结构,因噎废食意思是:因吃东西卡过喉咙;从此就停止吃东西。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;就停止不干。出自汉・刘向《说苑》。一般作定语、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