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查字、词、成语解释_查组词 - 源瀚字词典

上计

基础信息

  • 词语 上计
  • 繁体上計
  • 拼音shàng jì
  • 词性
  • 近义词
  • 反义词
  • 用法名词,指最好的计策、上策。常用于议论决策,强调最佳选择。

词语解释

上计shàng jì

见“上策

the best policy;

引证解释

1.上策。

《战国策 · 西周策》:“赵 之上计,莫如令 秦 魏 復战。”
《南史 · 王敬则传》:“敬 则曰:‘ 檀公 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’”

2.战国、秦、汉 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、狱讼等项编造计簿,遣吏逐级上报,奏呈朝廷,借资考绩,谓之上计

《晏子春秋 · 外篇上二十》:“晏子 对曰:‘臣请改道易行而治 东阿,三年不治,臣请死之。’ 景公 许。於是明年上计, 景公 迎而贤之。”
淮南子 · 人间训》:“解扁 为 东封,上计而入三倍,有司请赏之。”
后汉书 · 百官志五》:“﹝州郡属官﹞本注曰:皆掌治民,显善劝义,禁姦罚恶,理讼平贼,恤民时务,秋冬集课,上计於所属郡国。”
刘昭 注引 胡广 曰:“秋冬岁尽,各计县户口垦田,钱穀入出,盗贼多少,上其集薄。”
唐 · 杜甫 《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》诗:“诸侯上计,厥贡倾千林。”
清 · 吴伟业 《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》:“一官三载今上计,粉本溪山坐卧持。”

3.上计吏之省称。

《后汉书 · 和帝纪》:“﹝ 永元 · 十四年﹞是岁,初復郡国上计补郎官。”
刘昭 注:“上计,今计吏也。”
《北堂书钞》七九北魏 · 阚駰 《十三州志》:“上计,古之诸侯之奏使也, 汉 因之,号曰计偕。”

国语辞典

上计shàng jì

1.最好计策

战国策 · 西周策》:“赵之上计,莫如令秦、魏复战。”
南史 · 卷四五 · 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应急走耳。”

2.汉制,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,将全年人口、钱、粮、贼、狱讼事项,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”。

《续汉书志 · 第二八 · 百官志五》:“本注曰:皆掌治民,显善劝义,禁奸罚恶,理讼平贼,恤民时务,秋冬集课,上计所属郡国。”

网络解释

上计

所谓上计,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上级呈上计文书,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、垦田、钱谷、刑狱状况等,编制为计簿(亦名“集簿”),呈送郡国。根据属县的计簿,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,上报朝廷。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、降、赏、罚。“上计”制度建立,更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加强

上计造句

  • 1. 面对当前的财政困境,开源节流无疑是政府扭转局面的上计
  • 2. 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主动出击,这才是化解此次危机的上计
  • 3. 经过多方权衡,大家一致认为,联合周边力量才是抵御外敌的上计
  • 4. 古人云: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。”意在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性。
  • 5.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创新产品、提升服务才是长远的上计

您可能感兴趣的词

  • 秒针:钟表上计秒的针。
  • 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:《南齐书.卷二六.王敬则传》:「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」也作「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」、「三十六计,走为上策」、「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」。
  • 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:参见「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」条。
  • 数量词:表示数目的文词,加上计算的单位量词称为「数量词」。
  • 计簿:《汉书.卷八.宣帝纪》:「上计簿,具文而已,务为欺谩,以避其课」
  • 三十六计,走为上策:参见「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」条。
  • 关征:《宋史.卷二六○.米信传》:「尝私市绢附上计吏,称官物,以免关征」
  • shàng jì

    上计

    上计,拼音是:shàng jì。意思是:①.最好的计策。②.汉制,每届年终,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,将全年人口、钱、粮、贼、狱讼等事项,向朝廷报告,称为“上计”。

    浏览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