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,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,对一个饥饿的人说“嗟,来食”,饥饿的人说,我就是不吃“嗟来之食”。终于不食而死(见于《礼记 · 檀弓》)。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例廉者不受嗟来之食。 —— 《后汉书 · 列女传》
英a handout;
◎不敬之食。春秋时,齐国饥荒,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,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。典出也作“嗟来食”。
引《礼记 · 檀弓下》。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唐 · 杨烱〈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〉:“军井未建,如临盗水之源,军灶未炊,似对嗟来之食。”
《儿女英雄传 · 第二七回》:“只因他一生不得意,逼成一个激切行径,所以宁饮盗泉之水,不受嗟来之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