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。比喻一味模仿,毫无创见。※#语或出宋・魏泰《东轩笔录》卷一。△“如法炮制”
陶谷,自五代至国初,文翰为一时之冠。然其为人,倾险狠媚,自汉初始得用,即致李崧赤族之祸,由是缙绅莫不畏而忌之。太祖虽不喜,然藉其词章足用,故尚寘于翰苑。谷自以久次旧人,意希大用。建隆以后,为宰相者,往往不由文翰,而闻望皆出谷下。谷不能平,乃俾其党与,因事荐引,以为久在词禁,宣力实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[2]笑曰:“颇闻[3]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依样画[4]耳,何宣力之有?”谷闻之,乃作诗,书于[5],曰:“官职须由生处有,才能不管用时无。堪笑翰林陶学士,年年依样画葫芦。”太祖益薄其怨望,遂决意不用矣。
[1]典故或见于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四。
[2]太祖:赵匡胤(公元927—976),宋朝开国君主,涿州人。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,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,掌握兵权。后发动陈桥兵变,即帝位,国号宋,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。天下既定,务农兴学,慎刑薄敛,与百姓休息,但过度重文轻武、偏重防内,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。在位十六年,庙号太祖。
[3]翰林:职官名。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,方技、杂流,亦待诏翰林。
[4]葫芦:植物名。葫芦科葫芦属,一年生蔓草。以其果实状似壶及芦,故称为“壶芦”。全株有毛。茎细长,以卷须络于他物;叶掌状浅裂、具齿、互生;花单性、同株、色白而有绿线,萼漏斗。瓜果粗长,初生有细毛,成熟后,皮面光滑。可供食用及药用。
[5]玉堂之壁:翰林院的墙壁。玉堂,北宋太宗淳化年间,赐翰林“玉堂之署”四字,后遂用玉堂代称翰林院。
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四
胡卫、卢祖臯在翰苑,草明堂赦文云,“江淮尽扫于胡尘”。太学诸生嘲之曰:“胡尘已被江淮扫,却道江淮尽扫于。”又曰:“传语胡、卢两学士,不如依样画胡卢。”端平初,患代言乏人,乃略更其制,出题明注出何书,仍许上请,中选者堂除教官。然名实既轻,习者亦少。
另可参考:宋・释文莹《续湘山野录》
宋臣陶谷博学多识、文笔很好,担任翰林院学士一职多年,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,可是几次晋升为宰相的人,往往文笔不如他,名誉和声望也都在他之下。他心里很不平,于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荐他,并认为自己在翰林院任职多年,为国家尽心尽力,应当升职。但宋太祖并不重视文学,认为翰林院学士所草拟的典章制度,只是拿前人的旧本来改动字句,就像俗话说的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罢了,哪里需要尽什么力?陶谷知道后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写下一首诗,自嘲只能“依样画葫芦”,不能有所作为。后来“依样画葫芦”被用来比喻一味模仿,毫无创见。
语义比喻一味模仿,毫无创见。
类别用在“抄袭模仿”的表述上。
①这个工作很单纯,你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了。
②她看著烹饪节目,依样画葫芦地作了一个蛋糕。
③他依著现成的样品,依样画葫芦地捏了个一模一样的花瓶。
④这首诗是他照别人的诗依样画葫芦写的,读来平淡,毫无感情。
⑤虽然这只是女儿依样画葫芦作成的小卡片,妈妈仍旧非常珍惜地收藏著。
⑥只是一味依样画葫芦地抄袭外国节目,没有自己的创意,难怪观众会对电视台的制作水准大感失望。
同义“依样画葫芦”及“如法炮制”都有模仿的意思。
异义“依样画葫芦”侧重于外在形貌的模仿;“如法炮制”侧重于方法的模仿。
依样画葫芦 | 如法炮制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✅ | ❌ | 他依著现成的样品,依样画葫芦地捏了个一模一样的花瓶。 |
❌ | ✅ | 看过这部爱情片之后,他也想如法炮制,在情人节时向女友跪下求婚。 |
copy mechanically(mechanically; play the ape)
слепо подражать
yī yàng huà hú lú
偏正式结构
依样画葫芦,汉语成语。偏正式结构,依样画葫芦意思是:比喻单纯地照样子模仿;也作“依样葫芦”;“比着葫芦画瓢”、“照葫芦画瓢”。出自宋・魏泰《东轩笔录》第一卷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比喻单纯模仿。